這兩年,家住槐蔭區臘山腳下的市民發現臘山“變臉”了:山上不僅栽上了樹,修建了上山棧道,而且山腳下還建成了免費公園。綠樹成蔭,色彩繽紛的臘山與流經她身旁的臘山河山水相依,儼然形成了一片“小濕地氣候”,成為周邊居民休閑的好去處。而就在幾年前,提到臘山,周邊居民對她的印象還是光禿禿的山體和山腳下亂搭亂建的破舊廠房。
  雖然身處平原縣區,山體面積加起來還不到3000畝,但對槐蔭區來說,“變臉”的還不僅僅是臘山。作為“齊煙九點”之一的匡山在過去一直被亂搭亂建困擾,通過植樹造林和拆牆透綠,匡山公園的面積從最初的100多畝擴大到現在的近400畝,山上一片綠意盎然,匡山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得到了充分挖掘。
  “家有綠樹方成蔭”。就像她的名字一樣,在槐蔭區確定的“一城三區”總體規划上,以國際旅游度假區和濟西濕地為代表的生態片區濕地縱橫、植被茂盛。槐蔭區農發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十一”期間,來濟西濕地游玩的車輛堵車一直堵到了距離濕地幾公里的麻溝村,這還是在濕地未向市民正式開放的情況下,可見城郊濕地和森林的吸引力。
  和其他區縣相比,提到槐蔭的森林城市創建,就不得不把它和水生態文明聯繫起來。小清河、玉符河、臘山分洪河、黃河……作為水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區域,同時也是全市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槐蔭區沿小清河、玉符河和沿黃河綠化景觀帶經過多年打造已初步形成樹依河而生,河因樹而美的多條景觀長廊。從位於匡山附近的孟家橋出發,沿著小清河一路朝它的源頭睦里閘行進,河道兩岸50多米寬的綠化帶綿延12公里長,綠化總面積達972畝,在槐蔭區農發局有關負責人眼中,在濃密植被和綠樹掩映下汩汩流淌的小清河儼然成為一條“會呼吸的河流”。
  除了小清河沿線的綠化營造,綿延黃河沿線24公里,總數近20萬株的千畝銀杏林已經成為如今很多市民秋季欣賞黃葉的好去處。走在各類樹木存有量達42.11萬株的黃河綠色長廊中,“連呼吸都變得順暢了。”是來這裡游玩的市民發自內心的感受。在槐蔭,見縫插綠搞綠化還體現在城市出入口和鐵路沿線。在京福高速公路濟南西出入口,該區投入資金1500萬元打造的景觀帶實現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成為進出濟南的城市景觀大道;在京滬鐵路槐蔭段沿線,過去亂倒垃圾和渣土的垃圾場栽植了柳樹和毛白楊;今年,區里還在濟青國道槐蔭段沿線栽植植被,建起綠化帶。
  與這些“城市綠肺”建設工程、水系生態綠化工程和綠色通道工程相比,對生活在槐蔭的普通市民來說,槐蔭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七大工程中的城鎮綠化提升工程正讓“步行500米內有公園”的生活變為現實。就拿西部新城來說,目前已經建成並開放的臘山河公園、五七公園、興福寺公園和規劃建設的奧林匹克中央公園為這裡將要入住的居民提供了家門口休憩、娛樂的場所。在農村,房前屋後栽植綠化苗木已經成為富裕起來的農民改善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的自覺行動,邱家莊村就是因此受益的村莊之一。作為森林村居創建的試點村,區農發局在村子東側的廣場上栽種了青桐、紅葉李、雪松等各類喬木、灌木,靠著植樹造林帶來的好環境,為村子發展旅游休閑觀光創造了條件。目前,全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4平方米,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
  除了政府直接參与外,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植樹造林也已形成產業化並開始獲得經濟效益。“2009年成立園區時,這裡連一棵樹都沒有,都是當地農民不願種的荒地”,位於東趙村的五洲農業產業園從苗圃基地起步,如今園區內棗樹、梨樹、桃樹和大型喬木加起來一共有2萬多棵。回憶起園區剛成立時的情景,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園區每年都搞的採摘節,園區還在果樹林子里散養了蘆花雞和雁鵝,通過區農發局幫助建設的沼氣池,它們的糞便又能做果樹肥料,林下經濟也讓園區的路越走越寬。 (本報記者 馮經偉)  (原標題:家有綠樹方成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nlhoh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